1、物质的理化常数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理化性质 白色、无嗅、无味的针状晶体。分子式C2-H4-F-N-O。分子量77.06。熔点107~108℃。易溶于水; 溶于丙酮; 微溶于氯仿。易吸收空气中水份而潮解。加热升华。在水中不稳定,逐渐水解,在碱性溶液中水解更快; 水解产物为氟乙酸。 消防措施 用干粉、泡沫和砂土灭火。消防人员须穿戴防毒面具与防护服。 储运须知 包装标志:毒害品。包装方法:(I)类、(II)类:玻璃瓶外木箱内衬不燃材料或编织袋内衬塑料袋。储运条件:不能与粮食、食品、种子、饲料及各种日用品混装、混运。轻装轻卸,防止包装破损。防潮、防高温曝晒、防雨淋。储存于阴凉、通风的库房。专人保管。 泄漏处理 扫起装入包装袋内备用。死鼠应烧掉或深埋。勿使其他动物取食。 接触机会 本品用于农田、森林、果园防治蚜虫,螨类和介亮虫。现用作灭鼠药。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接触本品。 侵入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吸收。急性中毒多见于误服或误食被毒死的禽蓄肉等。经呼吸道和皮肤吸收中毒较少见。 毒理学简介 人经口LDLo: 2 mg/kg。 大鼠经口LD50: 5750 ug/kg; 经皮LD50: 80 mg/kg。小鼠经口LD50: 25 mg/kg; 吸入LC50: 550 mg/m3; 经皮LD50: 34 mg/kg。 氟乙酰胺属高毒类,可引起神经系统,消化系统和肝脏损害,且可在体内蓄积。 作用机理:进入人体后,脱胺形成氟乙酸。干扰三羧酸循环。氟乙酸与三磷酸腺苷和辅酶A作用,形成氟代乙酰辅酶A,再与草酰乙酸缩合,生成氟柠檬酸。后者有抑制乌头酸酶的作用。使氟柠檬酸不能代谢为乌头酸,从而阻断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的氧化,造成柠檬酸积聚,丙酮酸代谢受阻,妨碍了正常的氧化磷酸化作用。主要损害神经系统,对心脏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。可导致各类心律失常,严重时可发生心室颤动。 病理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等主要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,肿胀,坏死等组织变化。以循环系统较明显。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的潜伏期与中毒原因,侵入途径和摄入量亦有关,一般为10~15小时,严重者可在0.5~1小时内发病。 轻度中毒:头痛、头晕、视物模糊、黄视、乏力、倦怠,四肢发麻,面部和肢体小抽动。口渴、恶心、呕吐、上腹部烧灼感、腹痛。窦性心动过速,体温下降。 中度中毒:除上述症状外,出现烦躁不安,肌肉颤动,肢体间歇性抽搐。呼吸道分泌物增多,有时溢出白色泡沫样分泌物,呼吸困难。轻度心肌损害和血压降低。 重度中毒:除上述症状外,尚可出现昏迷、谵妄、阵发性、强直性痉挛。严重心肌损害,心律紊乱; 心室颤动、心力衰竭。大小便失常,呼吸衰竭。 中毒表现以神经系统为主者称为中枢型,在国内多见,主要表现为脑水肿、抽搐,是病情恶化的重要象征,也是中毒死亡的重要原因。 中毒表现以心血管系统为主称为心脏型,国外报道较多,国内较少见。 处理 立即清除毒物:口服者可用大量清水洗胃。洗胃后可给予氢氧化铝凝胶或生鸡蛋清保护消化道粘膜。必要时导泻。皮肤污染者用清水彻底冲洗。 特效疗法:乙酰胺(解氟灵)为氟乙酰胺的特效解毒剂。解毒机制可能是乙酰胺在体内水解成乙酸,与氟乙酸竞争活性基团,干扰氟柠檬酸的形成。成人每次2.5~5.0g,每日2~4次,肌注,或每日0.1~0.3g/kg,分2~4次,肌注,可与普鲁卡因混合使用,以减轻局部疼痛。如无乙酰胺,可用无水乙醇5ml加10%葡萄糖100ml静脉滴注,每天2~4次。白酒也有一定的作用。 对症治疗:重点是控制抽搐,防治脑水肿,保护心脏和解除呼吸抑制。预防继发感染。 标准 危规:GB6.1 类61135,61902,61903。原铁规:有机剧毒品,82007。UN NO.2588、2902、2903、3021。IMDC CODE 3097-1、6145、6146、6146-1页,6.1 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