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物质的理化常数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.对环境的影响: 一、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:吸入、食入、经皮吸收。 二、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:属低毒类。 危险特性:遇明火、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,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。受高热分解,产生有毒的氮氧化物和氯化物气体。 4.实验室监测方法: 气相色谱法《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》,杭士平主编 5.环境标准:
一、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,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,切断火源。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,穿化学防护服。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,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。喷雾状水,减少蒸发。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,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。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,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。如大量泄漏,建围堤收容,然后收集、转移、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。 二、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:可能接触其蒸气时,佩带防毒面具。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,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。 三、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: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。注意手、足和指甲等部位。 灭火方法:雾状水、二氧化碳、砂土、干粉、泡沫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