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物质的理化常数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.对环境的影响: 一、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:吸入。 健康危害:本品易燃、易爆,能使人烧伤。 二、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危险特性:遇明火、氧化剂或暴露于空气中有引起燃烧的危险。 燃烧(分解)产物: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、氧化硼。 3.现场应急监测方法: 4.实验室监测方法: 气相色谱法,参照《分析化学手册》(第四分册,色谱分析),化学工业出版社 5.环境标准: 6.应急处理处置方法: 一、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,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。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,穿一般消防防护服。切断气源,通风对流,稀释扩散。如无危险,就地燃烧,同时喷雾状水使周围冷却,以防其它可燃物着火。或用管路导至炉中、凹地焚之。漏气容器不能再用,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。 二、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:可能接触毒物时,应该佩带防毒面具。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,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。 眼睛防护: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。 身体防护:穿防静电工作服。 手防护:必要时戴防护手套。 其它:工作后,淋浴更衣。注意个人清洁卫生。 三、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:脱去被污染的衣着,用流动清水冲洗。若有灼伤,就医治疗。 眼睛接触:提起眼睑,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。就医。 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呼吸困难时给输氧。呼吸停止时,立即进行人工呼吸。就医。 灭火方法:砂土、干粉、二氧化碳。禁止用水。禁止用泡沫。 |